果然大家普遍还是认为英语专业就是学英语的。果然大家认为学英语就是掌握一门工具。”选英专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英语比较好自学”。
果然大家上大学追求的还是“有用”。“背五十个单词比综英课有用。”【重不在背单词,在于“有用”。】
不去上课没关系,背不背单词也没关系,自学不自学也没关系,去不去上课跟是不是英语专业也没关系。重要的是不要只带着“有用”的心理。
The Mark 写的这篇东西真的应该好好看看。“An is much more than 32 or 36 a in , a on 1800, and a -part of and lit. That’s the form of the . It’s what’s that . It’s the -—or (dare I say?) soul-— of the that . ”换句话说,英语专业不仅意味着修的那些精读、综英、文学课的学分,不仅是成山的阅读和写作,这些只是学习的外在形式。英专更多的在于内在的东西。英语专业在于塑造人格和灵魂,在于拓展人的追求的维度。本科的院长和精读的老师告诉我,学人文学科有什么用?你一定要问的话,只能告诉你没什么用。当你考虑“有用”的问题时,你只把语言当做一个工具了。
出国时许多人问我,能去常青藤却选文科?是考不上经济和法学吗?包括在知乎也碰到过这类观点,图样的他们已经【我友善度五颗星】。我觉得最能回答此类问题的就是我大二的PS: that out who I am is than to a top or a , I to my on my in lieu of a of my . Of all my , what who I am be: and as an .
my to the of and , and, most , my eyes to a view of . , of my , me with the “ take for ”. me , , as a , me to be , as N. in ‟s in 2010: “I am a ”.
于我,英语专业并不学英语,学英语也并不是掌握一门工具。我把英文当作一门哲学来学。文学与文论教我美的世界和严正的逻辑,教我诗意的栖居,教我批判地思考。语言学教我质疑,语言是天生的吗,物体的名称是人强制确定的吗,如果把玫瑰花称作翔、把翔叫做玫瑰会怎样,为什么不能要求外语学习者和学母语一样?
至于精读课泛读课等就读体验,我的收获一点不比大三的专业课少。大一的精读课在讨论课文里的之外,布置了扩展阅读包括 ,joy luck club,斯威夫特的a , , 十四行诗,爱默生的, 伍尔夫的 of a Moth和Mrs., , 短篇,以至于大二上英美文化、大三上美国文学、英国文学、英美文学专题这些在专业课的时候减少了很多阻力。
精读只是读课文,“只是把生词僻句列出来”?并不一定。我的老师把生词和句子列出来,除了释义,更多的是引申专业英语培训,可以是语言学现象,可以是文学典故,可以是文化解读,一篇课文学下来,读的是几本书+论文++。
我大学两年的精读课由三位老师教授。大一上学期一篇描写后“911”时代的美国的课文,老师引申出了他心理学PhD的PTSD研究(创伤后应激反应综合症)。讲到 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,留了一篇她不出名的短篇让我们翻译。这时意识到,不加雕饰的冷峻语言更难翻出意味。大一下学期精读课文 of a Moth,身为文学PhD的老师系统地介绍了 作为英文用词大师和意识流大师的文学成就,进一步扩展了意识流的发展历史,讲到 和 分别在心理学、文学方面的意识流理论,读了The of a Lady。讲到爱默生和梭罗的超验主义时,老师提点出书中的论语、庄子、道德经的典故,让我们发掘200多年前的梭罗怎样和千年前的中国儒道殊途同归。大二上学期精读有一篇黑人小女孩写的成长经历,老师带我们讨论了self- 的话题,正是那节-的课启发了我两年后的PS写作,以“ out who I am ”为议题,写what me to do ,赢得了剑桥、UCL、爱丁堡、哥大、港大的认可。后来一篇文章讨论了广告与大众心理,老师引申出的话题是:广告是否充满,怎样看待人的心理。名字有什么意义,对我们认知事物是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,给事物是一种怎样的心理。科学家信教究竟是不是讽刺。讲到乔伊斯的,讲到女性的性别弱势专业英语培训,引申了波伏娃的《第二性》: are not born; are made.大二下学期精读有一篇课文使Us and Them, 由此引出了许多的作业,探讨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特点,不同阶层的人做邻居产生的“us and them”效应。学一篇关于安乐死的文章时,老师借此教会我们学术论文写作规范,特别是怎样说服别人。讲到 “Don’t ”的美国文化如何导致。讲到“全篇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”时引申阅读 的,如何全文没有一个“逃”字,却全书都在讲逃离。
此外,泛读课读过赫胥黎的 New ,Amy Tan,麦田守望者,儿子与情人,做过希腊神话专题,做过莎士比亚与中国戏剧的专题。过后的口译课、戏剧课、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文化等专业课不详说。我想,我不会不去上这些课的,更何况,课内拓展阅读和课外的体验比上课本身体验更棒。
如果觉得这些思维训练、批判性阅读、文史通识都不重要,都不如自学英语“有用”,那我只能说,在你心里教育也只剩“有用”这两个字了,你不适合包括英语专业在内的许多人文学科。不如学一个别的“有用的”专业,然后把英语学好,把它当做一个听说读的工具,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搞好中英文,那样的话学英语会真的变得有“用”。从就业角度来说,这才是正道。更多详细的阐述我都写在这个回答里了: 现在的大学英语系能教给我们什么? – 知乎
还是引用的那篇文章:“ want the joy of the the eyes of who are more , more , , , more than they are.” 学人文学科,观看世界的眼睛都会不一样。当你变得批判,变得犀利,变得更敏锐,享受式的欢愉,英专的意义便不再在于“有用”。
中国的教育还是缺少了一点灵魂在。